据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消息,近年来,辽宁积极组织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动等新的专项行动,沈阳市加强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构建要素市场配置新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去年底,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场地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拥有科研仪器设备3196台套,原值达3.4亿元,累计研发投入2.9亿元;申请专利414件,获得授权专利162件,形成技术标准1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省级科技奖励14项。
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沈阳市相继出台《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实施细则》、《市科技局关于开展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包保服务工作的通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等文件和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服务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一是为新型研发机构减轻建设负担,主动服务、排忧解难,实施“包保服务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包保服务工作,实现点对点调研、面对面交流,对每个新型研发机构经常性开展实地调研服务活动,局领导带头,主动深入一线,了解进展情况和运行态势。
二是为新型研发机构减轻公文程序负担,完善网络服务,实现高效便捷,实施“无纸化办公机制”。加强数据收集和信息发布,充分利用网络办公优势,快速准确形成分析报告,为政策更新、领导决断提供依据,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依规依法、高效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为新型研发机构减轻资金负担,有效灵活地开展资金资助。聚焦我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需求,对新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按照“先认定、后补助”的方式。
四是为进一步加强沈阳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系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组建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于2020年12月27日启动筹建工作,2021年7月11日正式运行。组建沈阳产研院理事会,遵循市场化规律,在组织体系建设上,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中科院沈阳分院领导、产研院专委会主任、著名高校院所长等组成的沈阳产研院理事会,作为产研院运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运行机制上,采用企业化、扁平化管理模式,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架构和职能。实行院长负责制和院务会议制度,由院长负责产研院日常管理和运行,执行理事会相关决议,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实行按项目管理、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目前,32个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沈阳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生创新力量。新型研发机构共有员工1676人,在职人员1289人,柔性引进人才387人。其中,研发人员1179人,占70%。院士11人,长江学者、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3人;高层次人才838人,占研发人员71%。新型研发机构广泛吸引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著名高校院所加盟共建,产学研合作单位达157家。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1.1亿元,研发服务收入达到4.8亿元,服务企业300余家,新创办、孵化企业72家。(孔爱群)
免责声明:大辽宁网所收集的资讯来源于新闻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在转载过程中尽量保留原创机构及作者姓名,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