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消息,战国时期和东汉末年发生在辽宁大地上的两次大规模“闯关东”,不仅改变了辽宁的人口结构,还给辽宁留下了不少风土民情。自50年代开始,辽宁清理出众多汉族人口墓葬,足以说明中原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此地,对辽宁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87岁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冯永谦介绍,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闯关东”,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五年(公元前227年)。导火索源自世人皆知的一次著名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失败后,复仇心切的秦军疯狂扑来,燕人被迫举国迁往辽东,即燕国的“辽东郡”,首府在襄平(今辽宁辽阳)。此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不只是加速了秦灭六国的历史进程,还改变了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族群结构,对东北文明的未来塑形,产生了意义非凡的深远影响。
辽阳新城战国墓出土时情景
冯永谦告诉记者,当时,燕国百姓来不及随行,燕王喜只带走了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与护驾军队,即便如此大幅缩编,估计随行者仍不下十几万人。加上此前秦开却胡后留在辽宁地区的大量驻军与陆续迁入的关内人口,保守估算,燕国当有几十万人涌入今辽宁地区。今日为数不少的辽宁人、东北人,很可能就是这批北迁的古燕人的后代。
西汉三道壕遗址出土时情景
冯永谦指出,商周时期,辽东地区汉文化远不如辽西,汉族多为临时性人口。战国中后期,秦开却胡之后,在东北设五郡,从而增加了汉族的人口数量;直至燕王喜和太子丹率众退驻辽东,以襄平为临时首都,才进一步加大辽东汉族人口数量。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至公元2年,汉族在辽东郡为55972户,人口已达272539人。
东汉方陶灶(辽阳三道壕出土)
大量考古资料也进一步说明这一点。鞍山沙河东地墓群中清理400多座墓葬,多数是东汉时期的。海城大屯及其附近清理墓葬80 余座,也是东汉的。在金县的王官寨、董家沟、高家村及金州镇的八里村,发现东汉以来的花砖墓 。如此多汉族人口的墓葬,足以说明这里汉族人口之多,密度之大。
三道壕遗址出土铁锄
辽宁历史上第二次的大规模“闯关东”则发生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中原陷于连年战乱,大量人口为躲避兵祸迁往公孙度执掌的辽东地区,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随之进入到辽东,带动了辽东地区商业、农业、教育的发展。
冯永谦表示,从战国中期到东汉末年,在这长达近5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两次“闯关东”,给辽宁大地带来的除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还有中原的风土民情。这点在东北方言上体现最为明显。
西汉时期的杨雄在所著《方言》中将中国的方言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至今,在辽宁人的口头禅中,含有不少古燕人的习惯用语。
如过去家里来客人了,辽宁常说“来且”了,接待客人,叫“待挈(qiè)”……这些特殊词汇很可能来自当年燕国掌控的古老的河北藁(gǎo)城地区,而同样深刻影响了东北话的历代胡语中,则不见这一词汇。
又如,东北人过去说天热,发音不是“rè”,而是“yè”,此字非胡语,也可能来自河北燕地。在清代汤球所著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四十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年),慕容熙“于龙腾苑起逍遥宫,连房数百,凿曲光海,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暍(yē,中暑)死者大半”。“热”等同于“暍”,后者,或许才是正宗用法、才是标准发音。(吴限)
免责声明:大辽宁网所收集的资讯来源于新闻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在转载过程中尽量保留原创机构及作者姓名,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